图①:元青花大盘 本报记者 李韵摄/光明图片
图②:阿拉伯青铜手 本报记者 李韵摄/光明图片
【新展大观】
100件文物200万年历史。仅凭这一点,“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”展览就在世界各地的巡展中吸引了无数眼球。如今它来到中国,在众人的期待中,展览将于3月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公众见面。
大英博物馆这100件文物,未必都是精美的艺术品,却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,堪称是浓缩的文物世界史。
中方策展人闫志说:“这个展览不是表现各文明之间的差异、特征,而是强调人类文明之间的共性。”这一理念,从序厅里那具“佘盆梅海特内馆”就可以看出。在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埃及棺椁中,这件绝对算不上出名和经典。佘盆梅海特,是一位古埃及女贵族。这个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来和人们常见的古埃及木棺并无二致,但是经过分析研究人们发现,它的全部材料都来自埃及以外的地区:木料来自于黎巴嫩,黄金来自努比亚,青金石来自阿富汗,沥青来自两河流域。这个普通的木棺告诉观众,早期文明时代,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。
记者快评:人类文明的形成原本就是一个互相借鉴、互相补充的发展过程,任何一个文明都脱离不了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和影响而发展。
展览的002、003号展品是出土于埃塞俄比亚奥杜威峡谷的砍砸器和手斧。别小看这两块看似普通的石头,它们可是200万年前人类制造的工具。有了这些工具,人类切割动物躯体、砸碎动物骨骼,以获得营养丰富的骨髓。得益于对这些工具的使用,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壮,大脑也越来越发达。工具伴随人类走出非洲,进入包括美洲在内的新世界。
记者快评: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不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嘛!
定居农业形成之后,人类社会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。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需要加强管理,文字应运而生。在中东地区,文字被印在泥板上,许多得以保留。文字不仅用于记录,很快又得到更多创造性应用,在那些泥板上还发现了早期文学作品。
015号展品,是制作于公元前700―600年的“大洪水”记录板。它用楔形文字书写了人类最早的史诗《吉尔伽美什》的部分篇章,其内容与《圣经》中诺亚方舟的故事极为相近,而时代则比后者早400年左右。
记者快评:很多古文明中都有过史前大洪水的记载,如古巴比伦、印第安地区、玛雅地区、古墨西哥等,中国的《山海经》也有“洪水滔天,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”的内容。
与之相邻的是长宽高都不足3厘米的“印度文明印章”。鼎盛时期的印度文明以印度河冲积平原为中心,覆盖范围超过50万平方公里,可能由于气候变化、洪水和地震的原因,约于公元前1900年衰亡。之后,这一辉煌的文明被遗忘了3500多年。这种小型石质印章发现于19世纪90年代,是发现印度文明的一个关键证据。
这枚印章刻有奶牛图案,用滑石雕刻而成,曾在软泥上压印使用,上面雕刻的标记尚未被破译。考古学家在印度遗址中没有发现奢华的居所或庙宇,甚至连武器都很少发现,表明该文化尚未出现明显的等级分化,社会相对比较平和。
记者快评:要不是发现了这些小小的印章,曾经辉煌的印度文明就永远地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了。这也许就是考古的意义。
在大型中心城市建立之后,许多邦国开始眺望边境以外的世界。依靠领导威权和军事力量,一些城市和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,逐渐发展成帝国。亚述帝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。展厅里,公元前700年左右的亚述浮雕,就是这个帝国强大的象征。这件用于装饰亚述王宫殿的浮雕,刻画了两位武士。专家说,根据他们的服饰可以判断弓箭手是阿拉米人(今叙利亚的一部分),而持矛者来自地中海东部的黎凡特。这可以印证当时亚述帝国全境内的男子都要加入军队的记载。
与此同时,位于苏丹的古实王国,在征服埃及后奉行文化拿来主义政策,吸收了许多埃及传统,包括建筑、宗教和丧葬习俗。与古埃及人一样,他们把“沙伯堤”雕像(类似我国的陪葬人偶――记者注)放进重要人物的坟墓,好让他们在阴间服务于死者。展览中的这件“沙伯提”雕像,出自公元前644年的塔拉哈卡国王的陵墓。
记者快评:征服带来的不仅仅有毁灭,也有融合。
公元800年左右,中东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被两个超级大国控制,分别是中国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兰阿拔斯王朝。他们支配着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上的巨额贸易;依靠商人和骆驼组成的商队,香料和丝绸等奢侈品得以在丝路上流通。因为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持续高涨,这类贸易活动在中世纪早期达到鼎盛。
来自印度的胡椒最远到达大不列颠,但价格昂贵,一磅胡椒的价格相当于一个士兵两周的薪水。展厅里有一件制作于公元4世纪的霍克森胡椒瓶,竟被塑造成时髦的罗马女子形象,从侧面反映出胡椒在当时的精贵程度。
公元900至1550年是一个在艺术和技术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。世界范围内,从经济学到天文学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了尖端和精美器物的创制。中国的元青花可谓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。烧造于中国元代的青花瓷,其最重要的原料钴来自中东,成品又主要用于出口中东市场,之后才逐渐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艺术品。
记者快评:虽然展览中的元青花瓷不能称为顶级的珍品,却也非常“称职”地表达了展览主题。
16世纪,欧洲的探险家成功环绕地球一圈,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旅行,此前毫无联系的区域文化被紧密联结在一起。彼此陌生的文化不期而遇,既有成果,也有冲突。“贝宁饰板:奥马与欧洲人”记录的就是这种成果:贝宁王国在16世纪晚期,国力和财富达到巅峰。饰板上,中央体型最大的国王奥马,两侧是他的随从,他们上方是两个葡萄牙商人。当时,贝宁用象牙、棕榈油和胡椒交换葡萄牙的黄铜,一部分黄铜就被用于制作这类歌颂国王的饰板了。
展览的第100件展品,是2005年中国深圳生产的太阳能充电电灯,代表了当下人们应对环境恶化的努力,以及对清洁能源的渴望。
作为该展览的一个特色项目,国家博物馆增添了第101件与主题相关的展品――2001年宣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(WTO)的木槌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签字笔,一组三件(套)。这套文物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。
记者快评:“以物说史”是绝大多数历史类展览惯用的方式,却又往往局限于“史”。本次展览,既重现遥远的过去,也记录鲜活的现实,更描摹美好的未来,这或许就是它最可贵之处――与现实发生关联的,才是人们最想知道与关注的。
(记者 李韵)
北京3月6日电 2017年2月28日上午,中国儿艺今年首部新戏《李尔王》在四楼会议室正式召开建组会,中国儿艺院长尹晓东,党委书记雷喜宁,副院长冯俐、闪增宏,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帆和《李尔王》全体主创、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建组会。 此次创排的《李尔王》改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作品,依托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经典译本,旨在将世界文化经典以具有观赏性的方式推介给少年儿童。同时,选择“四大悲剧”之一的《李尔王》为题材,也是中国儿艺对创... [阅读]
“今天是我们抓住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机会!”著名文化学者、作家冯骥才曾发出呼喊。从古至今,传统文化皆以有形或无形的姿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,一笔一划皆文化,一字一句皆乡愁,一砖一瓦皆记忆。但同时,它们又在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中与我们渐行渐远,让人不禁担忧,“江河若断流,吾辈何以对子孙。文化若断流,吾辈何以见祖先”。 前不久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将... [阅读]
北京2月27日电 (记者黄维)今天,已故国画大师、“长安画派”领军人物石鲁的412件书画作品,由其家属捐赠给国家博物馆。2012年8月,石鲁先生的夫人闵力生女士带领全体子女,决定分批将珍藏的先生遗作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。第一批捐赠的151件作品涵盖了先生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个创作阶段的作品,2014年8月,石鲁先生家属正式将第二批作品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,其中包括书画作品89件套(142件)。自此,家属已先后向国博捐赠七百余件石鲁先生作品,使国博成... [阅读]
北京2月27日电 (记者黄维)文化部今天公布网络游戏市场“双随机一公开”查处结果,36家网络游戏运营单位被依法查处。同时,部署了对网络表演的双随机执法检查。 在前期开展的网络游戏市场“双随机一公开”执法检查工作中,文化部部署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等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同步开展随机抽查,依据《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》《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》等法规,对抽中的200家网络游戏运营单位“全面体检”。 记者从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获悉,北京畅游时代数码技术有限公司、上海游族信息技术有... [阅读]